聊城展区的端慕糕点,连续三届参展,背后的传承故事令人惊叹
端木晴雪
端木清雪自我介绍说,“我是端木家族第八十代传承人,也是第七代糕点技艺传承人。‘清’是我这一代,‘雪’是一个字。我们糕点技艺现在是聊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端木糕点的名字有多重含义,“一是跟我们姓氏谐音,我们祖先子贡是西南的财神,是当时的首富,‘端木遗风’是他长期经商的风气,我们也想继承老祖宗诚信经商的作风。但我们把‘穆’换成了‘穆’,意思是人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名声。我们想把家族文化和糕点文化,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技艺、好材料,通过一个名字结合起来,我相信一定会吸引顾客。”
端木晴雪是90后,从小就接触糕点制作,今年是她接手家族事业的第六年。她还记得,当初跟父亲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做枣泥,“花了四个小时,全手工制作,做完之后真的很累。”虽然年纪轻轻,但端木晴雪也不敢懈怠老一辈人的手艺。
“一小块糯米棒,选用上等糯米,浸泡四个月,气温、水温极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掌握,糯米泡不好,一年的糯米活就做不成。”还有我们的白皮系列酥皮,绝不使用起酥油、动物油,用传统工艺也能达到酥皮的效果。大人小孩都爱吃的长寿糕,用纯鸡蛋做,不加一滴水。蜜汁三刀是我们创新产品,酥脆的蜜汁三刀,加入了蜂蜜。当时爷爷做的蜜汁三刀,还是软软的,油油的,吃起来油腻,因为传统中式糕点给人的感觉是高油高糖。我爸花了一年时间创新改良,加了蜂蜜,甜度降低了,工艺改良,变成了酥脆的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是我们家卖得最好的。”我爷爷那一代卖糕点的时候,有60多种,现在他们从中挑选出20多种最能代表童年记忆、最受欢迎的作为主打产品。
作为这个家族最年轻的一代传承人,端木清雪给糕点传承注入了许多时尚、新鲜的活力。“我爷爷那一代是拉着车走街串巷卖糕点,那时候我舅舅和父亲去集市批发,我跟父亲学做糕点之后,觉得传统糕点做起来真的好辛苦,同时我也想,我们手艺好,用好的原料,做出来的产品一定很好。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正规化一点,以品牌化的形式去经营,让更多的人能尝到我们聊城正宗的传统中式糕点呢?”2006年,端木清雪注册了商标,如今在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的经营下,已经成为聊城一家火爆的网店。参加三年文旅博览会,端木清雪也真切感受到年轻人对传统中式糕点的热爱。 如今,聊城鼓楼端木糕饼第二家店正在装修,即将开业。对于未来,这位年轻的传承人还有更大的抱负。
其实端木家族与济南渊源颇深。在端木糕点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元1404年,即光岳楼建成30年后,端木家族在“靖南之役”的影响下,从济南干石桥迁居到聊城市段庄村。1402年,靖南之役中燕王即位,方孝孺因拒绝燕王的征兵诏令而被处死。当时二品官端木泰是方孝孺的密友,恐受牵连,便回到干石桥家中,将灾情告知家人,于是举家搬迁。后来,端木家族因思念家乡,便开始吩咐下人制作原府中常吃的糕点。 由于地形、原料、饮食习惯等差异很大,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端木家族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制糕点。清代乾隆皇帝东巡南巡十一次,其中九次经过聊城,六次登上光岳楼。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康熙二十一年(1684年)到曲阜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康熙二十一年(1699年)南巡回京时,端木家族七十代孙端木谦有幸接见。康熙十分敬仰端木慈(子贡)这位圣人,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传。据说康熙皇帝在宫中品尝茶饼时,十分高兴。一种用枣泥做的新饼,十分美味,但还没有名字。 当时正值重阳节,便将糕饼命名为“重友糕”,并对其他糕饼大加赞赏,从此端木府糕饼声名远扬,家喻户晓。
端木晴雪祖上是从济南迁到聊城的,她在济南读大学,每次来济南,都有回家的感觉。今年端木晴雪来参加文旅博览会,济南不少“糕饼迷”都很激动。她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想法,就是回济南开一家店。如果愿望成真,对家族、对品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黄河记者:任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