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下的故事:港式茶餐厅里的酸甜苦辣,你尝过吗?
电视连续剧《狮子山下的故事》以新鲜烹制的美食吊足观众胃口。/《狮子山下的故事》
把故事设定在港式茶餐厅里,非常合适。
在香港,茶餐厅是人们分享往事的小型公共空间。它们也是各行各业故事的交汇之地。几乎每一部经典港剧都能找到茶餐厅的身影。
正因如此,这些如同大熔炉般的茶餐厅,一定程度上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
香港专栏作家马家辉认为,香港的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非中非西,亦中亦西……把世界包容于碗筷刀叉之间,是全球化的具体而微观的符号。”
回归25年来,香港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逐渐加深,港式茶餐厅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它们北上,走进了内地更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从陌生到熟悉,从新奇到常见,内地的茶餐厅也经历过兴衰的起起落落。如今,随着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牌,以及内地餐饮人对茶餐厅文化的创新,一股茶餐厅复兴的浪潮正在袭来。
人人都爱茶餐厅
茶餐厅对香港到底有多重要?首先从数字就能感受到。
如果你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香港茶餐厅”,会得到超过7200条结果。根据香港地政总署的统计,香港约有4570条街道,也就是说平均每条街道都有不止一家茶餐厅。如果以市区繁华地段为重点进行统计,茶餐厅的密度会更高。
对于很多香港居民来说,周围几百米内至少有10家茶餐厅是比较常见的事,这些茶餐厅就像香港人的“食堂”,从早到晚提供丰富又实惠的餐食。
楷书的招牌、亮眼的花砖、复古的装修配色、墙面上密密麻麻的菜单……茶餐厅的符号被一一提取出来,成为香港人的共同记忆,也是内地人印象中最经典的港式元素。
草根气息是茶餐厅的灵魂,在热门歌曲《我爱茶餐厅》中,谢安琪唱到:“我喜欢你简单又大众化的性格,会让顾客感觉开心又满足,就像在家一样。”
茶餐厅里的食客大多是附近的邻居,他们往往来自社会的中下阶层,有体力劳动者、普通的上班族、放学后的学生、退休的叔叔阿姨……茶餐厅总是让人想起家乡的温馨。
茶餐厅文化的风靡,本质上源于快节奏大都市居民对于平价快餐店的需求,因此高效、实惠、多元化是港式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
在港式茶餐厅里,总有拖地的阿姨,服务员也总是匆匆忙忙。熟客们会自觉地用简称A、B、C、D来指代每一份套餐。个性化要求被浓缩成“上绿”“鸡蛋反目”“飞沙走奶”等各种简称,拼桌也是常态。
所以,如果你听到邻桌有人点“帅哥”和“美女”,千万别高兴得太早,以为茶餐厅也提供特殊的就餐服务——“帅哥”指的是干净发亮的白米饭,“美女”则是指香气扑鼻、浓稠柔软的白粥。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就餐高峰期,保持较高的翻台率,也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服务最多的顾客。
不过,尽管香港人对茶餐厅十分熟悉,但港式茶餐厅的历史其实并不太长。
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屋,主要售卖冷饮、冰淇淋和三明治。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普及,西餐也进入了香港人的生活。但在茶餐厅出现之前,吃一顿西餐往往非常昂贵。
20世纪40年代,以“茶餐厅”命名的餐馆相继出现。起初,茶餐厅是传统冰室与西餐厅的结合,后来又加入了地方特色,提供的餐点也越来越多样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街小巷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茶餐厅。
这些平价的茶餐厅,让原本针对高消费群体的西餐,脱离了主流,西餐厅那种浪漫的私密空间,再也没有了,人们在茶餐厅里一起围坐,快速进餐,享受着与西餐厅截然不同的都市氛围。
马家辉说:“当你走进一家香港茶餐厅时,你可以在同一家餐厅里找到从欧洲的意大利面食到中国的云吞面和火锅等各种菜肴。”
茶餐厅的美食品种多达数百种,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让你一年365天都能在这里尝到新鲜滋味。
这正是香港给人的感觉,它千变万化,包容万象,永远不会让游客感到单调。
街坊邻里在这里聊着各自的日常生活,餐厅里的电视也总是播着当天最火热的体育赛事。茶餐厅把各行各业的人们的一日三餐联系在一起,也连接着他们的胃口和情怀。
于是,茶餐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结。2004年9月,香港电台举办网上活动,让网友投票选出“最代表香港的设计”,茶餐厅以1930票夺得冠军。
广东人改写“香港味”
港式茶餐厅不仅在香港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贸易往来和香港影视剧的火爆,也进入了内地年轻人的视野。
1992年,香港大家乐开始在广东各个城市开设分店,鼎盛时期门店数量扩张到数百家。2003年,广州人梁国强创办堂叔茶餐厅,开在广州各大商圈。随后,“堂叔”、“表哥”等名字的餐厅相继出现,茶餐厅风靡珠三角。2004年,香港太兴酒家进入内地。2009年,香港翠华酒家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内地分店。
远道而来的港式茶餐厅受消费者青睐。/新浪微博@Lady嘉嘉
这些茶餐厅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远道而来的香港品牌。想要尝试新事物的食客总是愿意等上几个小时才能吃到一张桌子。
但进入内地的茶餐厅身价飙升,一改香港“凌乱”的装修、“几乎为零”的服务,从普通餐厅摇身一变,成为都市人的时尚选择,背后的快餐文化也被“花钱尝试新鲜事物”的体验式消费文化所取代。
起初,这一转变看上去相当成功。
与香港相比,内地茶餐厅的客均消费金额往往较高,翻台率也较低。人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快速填饱肚子,而是想要好好地吃一顿饭,享受舒适的就餐氛围。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曾统计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结果显示,内地顾客平均消费金额在200元以上,是香港80元左右顾客平均消费金额的2.5倍。
凭借差异化的定位以及市场对港式风格的追求,翠华、太兴等品牌迅速打开内地市场,而“安叔”、“表哥”等定位更日常的茶餐厅也颇受青睐。
然而人们的新鲜感是短暂的,茶餐厅的瓶颈很快就到来了。
过高的价格削弱了消费者的进店欲望,之前被推崇的多样性也变成了有余而不足,面对源源不断的竞争对手,茶餐厅已经失去了优势。
茶餐厅菜品种类繁多,却被批评过多而不精。/新浪微博@沙梨仔
2016年,翠华酒家杭州门店倒闭;2017年,翠华营收出现负增长;2019年,翠华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正如作家舒国志所言:“近年,茶餐厅也广泛开设于内地各大城市。人们以为茶餐厅就是茶餐厅,因为茶餐厅供应茶和食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茶餐厅是一种特殊的餐厅,是香港独创的。”
失去了草根性与人情味的港式茶餐厅,显得有些没用。
幸好创新为茶餐厅注入了新的活力,港式茶餐厅重视多元融合,不拘泥于传统做法和地道口味,创意总是受欢迎的。
近年来,内地餐饮业者对茶餐厅的改良,再度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由广州人发明的“漏奶茶”,被冠以“港式甜品”的称号,甚至成为年轻人心目中茶餐厅的代表之一。
在顺德,无论是网红风格的“芝士麻糬凤梨包”和“珍珠奶吐司”,还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崩沙炒饭”,都是茶餐厅独有的新发明。
来自广东各地茶餐厅的厨师,将自己收集的地方风味与灵感,注入到茶餐厅的基因中。
签到处及办公室餐厅
近两年,广州街头出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茶餐厅、冰屋,一些从业者注意到,港式餐饮正在卷土重来。
吃喝玩乐既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行为,港式茶餐厅的兴衰总是与文化潮流同步。
随着《闯关哥哥》、《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火爆,一批香港艺人再度爆红,港风再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与此同时,港式茶餐厅也在回归“本色”,文通冰室、明华冰室等新品牌在各大城市纷纷亮相,除了名字由“茶餐厅”改为“冰室”,店面规模、装修风格也刻意向复古风格靠拢。
港式茶餐厅回归“本源”。/新浪微博@敏华冰厅
消费者对此显然是买账,这些外观简约、回归自然的新式茶餐厅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打卡点。
互联网分析师钱浩认为,这波热潮“可以归因于80后、90后的集体怀旧情绪,也可以看作是Z世代对正宗香港风味的重新发现”。
与此同时,茶餐厅价格也在回归合理水平。新开的茶餐厅选择更实惠的路线,老字号翠华也纷纷下调价格。大众点评显示,翠华酒家、文通冰室、敏华冰室的人均消费集中在50-60元区间——它们还开通了外卖服务。
多样的选择、合理的价格、便捷的送餐服务,为茶餐厅成为白领食堂提供了条件。
对于白领来说,茶餐厅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日常的工作餐,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社交、休闲场所。
午餐时间,可以和同事聊时事、八卦;下午茶时间,可以来到茶餐厅见客户、放松身心;下班后,不想做饭,可以到茶餐厅吃顿饭……种种生活场景,似乎都在茶餐厅里自然而然地发生。
发源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如今找到了正确的定位,正融入大湾区居民的生活,并将影响力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参考
[1]马家辉: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厅文化 | 搜狐文化
[2] 港式茶餐厅:香港全球化饮食文化探讨 | 吴彦和
[3] 迷失的香港茶餐厅 | 界面新闻
[4] 港式茶餐厅在内地:“期待会发生什么变化” | 南方周末
[5] 港式回归,冰厅成热门,“网红”港式茶餐厅背后有多大潜力?| 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