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多种文艺形态融合,拓展网络文艺新版图
展现传播叙事的新技巧
艺术需要科技的支持,科技赋予艺术展翅翱翔的翅膀。短视频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息息相关,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在文艺类短视频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界限分明,二者的有效融合缩短了“创作—欣赏”这一心理接受路径,个人爱好与受众喜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匹配。这种具有短小、扁平、快速特点的短视频更受大众欢迎,它能够弥合认知差异、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参与热情、获得情感认同,成为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便捷而丰富的“多模态”宝箱。
短视频成为当下艺术市场的新宠,源于对大众情感的真切诉求。商场里,送餐小哥优雅弹奏钢琴,引得人们驻足观看;建筑工地上,农民工弹奏古筝曲《沧海一笑》。这些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突飞猛进,短视频成为大众对艺术需求的突破口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空伴侣”,用个体碎片化的记录,体现时代的整体风貌,填补了人们碎片化的闲暇时光,抚慰了大众细腻而柔和的情感需求。
播出平台的不断完善加速了短视频不断“破圈”进入主流。过去,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播出平台之一,传统文艺是网络文艺的参照对象和学习样板。如今,短视频平台试图摆脱亚文化的标签,吸引众多主流艺人、艺术团、艺术院校老师入驻。凭借专业的制作与制作,优质内容在内容表达、传播方式、叙事手法上独树一帜。新“花样”层出不穷,与传统文艺相呼应。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舞蹈艺术家黄豆豆将文艺志愿服务工作从现场拓展到线上,录制“线上舞蹈公益课”,带领舞蹈爱好者居家锻炼、陶冶情操。优质短视频不仅实现了内容的精准传播,还满足了大众学习与娱乐的双重目的。
短视频形式下的文艺创作,没有传统文艺创作过程中早已铺垫好的“唱腔叹调”,而是以“直抒胸臆”的“直抒胸臆”风格,直接为大众提供现实与情感需求。经典小说中的精彩段落,配上抒情的音乐,在优美的声音中缓缓诉说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影视剧剖析,深度挖掘创作背景,解读深层寓意,引导观众看剧背后的故事;综艺节目中的热门节目,在短视频平台多次播出,大众情绪多次发酵;微访谈节目直面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空间,聚焦时事热点痛点,“言简意赅”地引领观众跨界“破圈”。 还有音乐单曲、中国风舞蹈、传统绘画、现代雕塑等,多种门类、多样的艺术形式为短视频提供了丰富的再创作和多重传播资源,短视频也因此成为网络文艺中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开启新阶段
短视频被定义为互联网移动技术催生的一种视听输出模式,短时间内与其他媒体实现互联互通。随着短视频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大平台纷纷在短视频领域开辟了自己的“第二战场”。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主动出击,让短视频生态更加清晰,对现实的反映也更加完整。大量艺术视频资源被重新适配到短视频传播模式,并通过新颖巧妙的编排,达到了质变的新高度。当信息输出的线性循环模式被打破,多次观看、推送、分享、收藏、点赞等操作变得屡见不鲜,曾经“躺”在媒体资源库中的艺术素材重新在大众的生活中获得了舞台。
近两年,短视频创作题材更加生活化,套路化、搞笑式的创作内容逐渐减少,越来越多来自生活的日常纪实内容引发了观众的共情。田野、普通巷道、日常生活成为创作者的舞台,田园生活、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创作、中国风动画等都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转化为供他人欣赏的文艺作品。各种文艺风格被加入到短视频中,获得了大批粉丝的支持。通过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积极的思想内涵,大众可以借助小屏幕,脱离琐碎的日常生活,与时俱进,陶冶情操,获得心灵慰藉。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展现,就像亲身参与了一件作品的酝酿,就像见证了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洗礼,它所带来的情感愉悦自然是无可比拟的。
短视频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大众的自我表达欲望。大众是短视频的消费群体,也是创作主体。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充分验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命题,诠释了“艺术属于人民”的创作初衷。例如,2020年,浙江温州农民夫妇范德多、彭小英创作的拖步舞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红。彭小英用舞蹈治疗丈夫抑郁症的故事不胫而走,不少网友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所感染,惊呼“太治愈了”。
专注创作,呈现新形态
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寄托在虚拟世界,也将对多元艺术的欣赏转移到网络文学和艺术上。在行业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效的环境下,短视频正逐渐步入理性的创作轨道。单纯依靠“错位”的图片剪辑、“不合时宜”的文字表达来吸引大众眼球的标新立异的操作,正逐渐消失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短视频正以互动性、沉浸感和全情投入照亮前行的道路。
迅速走红、广为传播的优质短视频,对口碑和点击率而言,可谓双赢。网络文艺创作是集体劳动的结果,是一个融合多种工种的复杂创作过程。虽然短视频在网络文艺中体量较小,方便创作者的灵感迸发和即兴发挥,但优质短视频的创作依然需要细致的策划和周密的安排。优质短视频的创作从最初的创意萌发到最终的成片呈现,要么需要一人身兼数职,要么需要集体智慧实现跨时空传播,获得大量点击率。虚拟空间中的这种关系链看似松散,实则牢固,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形成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盟。
优质短视频体现着对世间万物的真挚关怀,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技巧和幽默炫酷的表达形式,传递出敏锐的观察力,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除了那些以艺术的方式“写”和“说”生活的隐性“民间高手”,不少专家学者、明星、网红都在短视频中实现了价值赋能,他们将自己专业领域原本晦涩难懂的行业内幕、专业术语重新解读、再阐释,然后包装推出,里面有大把“干货”,让大众用时间和精力的“低投入”换来知识和视野的“高回报”。可以说,优质短视频的创作过程并不比传统文艺和长视频更简单,“同标准、同尺度”既是准则,也是目标。
内容监管、观众自主选择、网络口碑风向引领短视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查规范规则》的发布、短视频版权专项整治、行业自律的加强,短视频创作日趋规范,违法违规内容大幅减少。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指尖停留时光”让那些“飘忽不定”、“奇幻”、“甜宠”的内容因不接地气而面临“呼吸困难”的风险。大量专业、有深度的网络文艺评论引领创作风向,让低质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绕场”式的自我欣赏成为过去,真才实学成为创作者自省自省的动力。
优质短视频推动大众拥抱传统文艺。文学作品在审美修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参与网络文学创作是大势所趋。一些短视频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再加工获得认可后,促使大众回归传统文艺进行深度阅读和欣赏,形成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理性双向互动。“数字原住民”与“水墨读者”的身份并非割裂,而是形成了一种流动与互联。
网络文艺丰富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文艺观念和实践的深刻变革。短视频再次将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内容进行分段式传播,吸引不同群体的关注。在互相凝视与对视之间,优质短视频有望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生态场。